技能职业资格电脑英语出国留学学历考试管理小语种课外辅导财会文体艺术公务员首页
访问您所在的分站:
郑州武汉合肥长沙太原南昌西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南京石家庄济南成都贵阳福州哈尔滨更多…
管理培训 > 资讯列表 > 高三家长近期要关注9项高考信息

高三家长近期要关注9项高考信息

教育问题是很多学者和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策略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最初都是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该理智地逐渐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让他走出屋外,奔跑在田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可是,在现实生活里,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容易。

有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逛公园,到了该回家的时侯了,家长没想到,这个四岁的孩子竟然提出要自己骑着小三轮车,沿着人行便道回家。看着孩子热切的目光,家长犹豫了,孩子这么小,路又那么远,万一累坏了这棵独苗苗……但是又一想,自己可以走在孩子身边,安全没有问题,为了培养孩子应该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闯一闯吧。在家长的支持下,这个四岁的孩子,用了45分钟,骑了7公里的路程,完成了自己的小长征。我十分佩服孩子的顽强精神,但我更佩服这位家长的魄力,他为了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敢于支持孩子合理的愿望,并协助他取得成功。

还有两位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

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十分突出。现在回忆起来,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究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习惯不一样,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总之,也算是开始了独立生活的锻炼。

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的家,孩子一般会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要求自己比以前严格,家务活抢着干,生活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着做,事事不落后。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

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的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会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前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点,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

其实,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有各式各样的方法,有些非常简单。关键是家长想没想到。比如家中有四面墙,能不能给孩子一面,由他自己使用?他愿意展示他的作品,或者是悬挂他所崇拜人物的图象,甚至是把墙壁装点得象美丽的夜空,幻想着自己在太空中遨游,都应该表示支持;如果不能给他一个桌子,也应该给他一个抽屉供给他全权使用。这样他的责任感、独立性,才有条件得到发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是延着相反的方向使劲……

我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她的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是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这个孩子和前面那个小长征的孩子,将来谁会有幸福的一生呢?

**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虽然和每一个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但是他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有多少呢?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个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就每天给孩子一段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去玩,有时是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计划,后来孩子的假期和其他课外时间多是过的既紧张又愉快。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要求学生制定人生的五个计划的方法,也很值得家长借鉴。他要求和帮助学生首先要思考自己一生的理想和打算。

第一,思考自己一生的理想和进行安排,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虽然肯定有些困难,但是开始思考还是有必要和可能的。年龄小时,可以先有形象的榜样和美好的愿望,甚至可以有些积极的幻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再逐渐地深化。有一个一生的总体的想法,对于统帅他的时间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要制定十年的规划,十年要比一生好把握。十年要做的事,孩子们容易设想出来,比如十年后要回到母校,将给母校带来什么样的礼物,会激发孩子的动力,是带回工作岗位上的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还是成为高等院校的高才生,他会暗自下定决心的;但是,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十年的规划,必须化为十个一年的努力,规划才能实现。

第三,要有一年的计划。一年更为具体,要出色地度过关键的小学的五年级,还是顺利地度过动荡的初中第二年,孩子们的努力程度,将决定他们在这一年得到的是成功或是失败,这点他们一般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要制定一周内要完成的任务和计划。一年是由52个星期组成。一周要做的事情,有它的特点。比如,一周要读一本课外书,一周参加一次劳动,一周写一篇小文章……丰富多彩的安排,将使一年的生活,过得既有意义,又很愉快。

第五,要学会科学地安排一天的24小时。人的一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一小时,一小时在做什么决定的。要想把外语真正掌握好,和每天是不是早起半小时读单词的关系密切;每天要多读课外书,又和能不能克制自己少看电视关系密切。

在安排和实行计划的过程中,孩子能发现时间安排本身的问题,也能看到自己实际行动的问题,然后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不断地思考自己,规划自己,要求自己,从而发展了他的自主性。

**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认为“树大自然直”,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去体验,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锻炼有各式各样,有的是体力锻炼,有的是脑力锻炼,有的则是综合的锻炼。

要达到锻炼和体验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和容易地创造一些条件,达到锻炼和体验的目的。

比如到公园去玩,是孩子最高兴的事情了,可是很少有家长想到,通过逛公园,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得到一次锻炼。

有一位家长,在带孩子去动物园之前,就对孩子公布了一个计划:一是这次去动物园要来一个长征,所有的地方都要走到,不能怕累;二是要边走边观察,回家后要求孩子画一幅动物园的地图。孩子听了后异常兴奋,早早地就把纸、笔、指南针和画夹子准备好。只等一声令下,下决心要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

逛动物园那天,孩子可认真了,用指南针对方向,用铅笔绘草图,不时地标上地名。不认得的字和不懂的的事情,立即去问家长……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短短的半天,孩子达到了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腿,一次全面的锻炼目的,提高了他的可贵的综合处理事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上得到一次幸福的体验,对自己会更有自信。

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8、9岁的女孩子,和一个5、6岁的女孩子。

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

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

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

大孩子观察到我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签个字。它有助于将来找工作。

学者指着那个5、6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

听到的是更令人惊奇的回答: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家长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

可就有那么一些家长,不但自己从没想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的家长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

最后,这位家长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家长是怎样想的!

**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让孩子知道1+1=?,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告诉他等于2。若孩子再问2+2=?,我们又会告诉他等于4。成人这样做,看起来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想问题,在他的心灵深处,顽固地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探索真理,他总以为真理是需要由别人告诉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智力劳动上是否有自主性,目前,更为人们所忽视。

重视在智力上培养孩子自主性的教师和家长,他们是这样做的:

例如,有为教师就是这样来教1+1=?

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意识地给每个组发给的是不同的东西:有的组是一把豆子,有的组是一捆火柴棍,有的组是一堆小石子,有的组是一盒扣子,有的组是一小盘米,有的组是一些玻璃球……

开始上课了,教师要求每组学生,用自己手里的东西,先算是算1+1=?这时孩子们忙碌起来,有的摆米粒,有的摆扣子……都是在算一个加一个是多少?

后来算2+2=?,也没有大的争论,直到算到3+4=?学生也有些争论,有的说等于6,有的说等于8。这时教师也不着急,鼓励他们讨论下去,讲出自己的理由去说服别人。

最后,终于大家一致同意3+4=7。老师赞扬他们,说道:“你们真聪明!”

这堂课学生们不只亲身参加了运算过程,尝到了脑力劳动的愉快,同时真正懂得了3+4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又从本质上了解了数字是怎么会事,一粒米加一粒米,等于二;一根火柴棍加上一根火柴棍,也是等于二,计算时不在于是什么东西,而是计算他们抽象的量;更重要地是他们体会到智力上如何去自主,自己如何去探索真理。

又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侯,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

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

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

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

最近,一年级的学生,也对新课本提出了重要的意见。他们看到在拼音字母“Y”旁边画了一棵小树,树杈上挂了一件衣服。孩子们愤怒地说:不注意环境保护,把小树都压坏了。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写信给出版单位,并得到了表扬的回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支持学生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家长也创造了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例如,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她,而是鼓励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这样孩子不但是很早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树立了一种自主的意识,一种顽强钻研的精神。

还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引导他的上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时,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爸爸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的争论?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亲的再做点辅导。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又由于她经常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了。

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青年,在一次获得奥匹克竞赛冠军之后,孩子的老师开玩笑地说:今天你母亲准会给你炒几个好菜……。孩子美滋滋地回到家里,向母亲报了喜,没想到母亲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孩子以为母亲没听清,又追到厨房反复说。但是母亲最终也没炒什么好菜。吃饭的时侯,孩子不解的问:妈,您听了为什么不高兴?老师还说您准给炒几个好菜呢。母亲语重心长地说:我觉得没有必要特别高兴,因为,一,这次比赛很多高手可能没有参加;二,这和诺贝尔奖差远了。孩子开始了沉思,但还是没有自己找到答案。

孩子上高二的时侯,母亲就带他去参加各大学招生的集会。回来的时侯,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啊呀,北大、清华的录取分这么高,我要盲目自满可就危险了!”,孩子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是,母亲听了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裤子弟”?当代,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难题。

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能力和优良的品质。

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家长有时有意识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

从上小学,就都是他自己准备文具,当时,在一年级,铅笔削的象狗啃的似的,母亲看着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母亲硬着心肠不去替他削……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被保送重点中学时,她经过认真的考虑后,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考上重点中学的实力,就不应该这样轻松地被“抱”到重点中学去,而应该再一次拼搏。于是她严肃地和孩子谈了一次话,鼓励他用自己的力量再迈上一个台阶,孩子虽然有点担心,但还是在母亲的激励下决心再搏一次,最后以十分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又受到一次战斗的洗礼,精神世界又得到一次升华。

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家长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

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爬上,爬下12层楼;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

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家长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

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这时,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

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霎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摆着手说:“NO”。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他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记者此时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虽然“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是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伦,机遇也会和你擦肩而过。

在现在的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的确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比如在课堂上善于不善于举手争取回答问题,在竞选中善于不善于争取到一个,既能为大家服务,又能锻炼自己能力的职务,抓住了这些机遇,往往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不少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和能力。

小力今年成了中学生了,开学第一天就兴冲冲地回来了。一进门就大喊:妈妈,我当上了班长了!妈妈高兴又略带不安地说:“你成吗?在小学从来没有担任过这么重要的工作呀!”小力说:“怎么不成?这个工作还是我争来的。今天开班会的时侯,班主任说,在小学担任过班委的同学向前跨一步。我一想,这一定是选班干部,这个机会我可不能丢掉,可是,我在上小学时才是个小队长。这时我想起在我上四年级时您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司令员检阅新兵时,突然有一个新兵向前跨了一步,大声地问候:司令,您好!。结果在这次检阅中,在成千上万的新兵中,司令员只记住了这一个聪明的新兵。想到这里,我立刻向前大跨了一步。在向前跨了一步的三个人中,经过班主任的口试,再加上每人试当一周班长,最终选中了我。”

母亲以前讲的故事,竟然在三年后启发了孩子自己去抓住机遇。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往往总是成人去替孩子去抓住,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总是容易以失败者的面貌活着。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只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善于自己去抓住。

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的“包办过多”,常常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的选择权力,也影响了他们学会在关键的时侯抓住机遇。

小时侯,穿什么衣服,由家长来选择,长大些上什么兴趣小组,也由家长来决定,毕业了考什么大学,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也由家长来“拍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不仅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危险来了让人抱着走”,更严重的是他即使遇到机遇,也是只能“跟着家长的指挥棒走”。一个人,如果从小形成这种没有任何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心态,再好的机遇,也容易从他身边溜走。

**7、给孩子一个交往,让他自己去合作。**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但是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应该是鼓励孩子去面对这些矛盾,而不是回避它。

如果打架了,由谁来裁决谁对谁不对呢?有一位家长他的经验是:一定让孩子自己去评理,成人不要急于表态,要相信他们能逐渐争论清楚。只有在这个评理的过程中,孩子才能真正分辨是非,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班集体的活动中,孩子们在编排板报上,在排练节目上,自然都会有一些争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在孩子当中的争论,不仅不可避免,尤其重要的是,它对于追求真理,明确是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和成人相处时,成人的那种权威地位,很难使平等争论的气氛出现,常常是以服从或尊敬的态度来对待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在孩子平等的争论当中,这些弊病不会产生,虽然孩子的争论有时会走一些弯路,但这最后的正确的结论,终究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索得出的,因而是真实的,也就必然十分宝贵。

有一个学校发生了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审判”二年级的小哥哥”的故事,这对我们认识,应该如何解决孩子之间出现的冲突,有极大的说服力。

在开学不久,就在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学了,天真活泼的一年级新生,由于当上了小学生,心里美极了,他们看到什么都是感到新鲜,于是东走走,西看看。

有一个孩子,走到了二年级同学教室附近,这时遇到一个二年级的小哥哥。遗憾的是这个小哥哥,不是友好地对待这个小弟弟,而是看到一个比自己小的同学来了,就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先是讥笑,后是讽刺,小同学不服,以理力争,小哥哥就动起手来,想用实力将弱小者压倒……

受了欺负的一年级小同学,满脸泪水,哭着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学们都围拢过来,关切地询问。

当同学们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一个个气愤填膺,这时一个同学突然说:“我去把他找来”。他就带着受欺负的同学,匆匆地跑上楼去,在二年级教室里找到了这个欺负人的小哥哥,并把他请到了一年级教室里。

于是,一场不寻常的对话开始了:

小弟弟们问:“刚才,是不是你把我们这个同学打了?”

小哥哥胆怯地环顾四周,答:“…………是我。”

小弟弟们问:“你为什么打他?”

小哥哥答:“…………”

小弟弟们问:“你打他对不对?”

小哥哥答:“------不对。”

小弟弟们问:“那以后你还欺负不欺负小同学了?”

小哥哥答:“以后再也不欺负了。”

小弟弟们说:“你知道自己错了,又愿意改正,我们还是好朋友。”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过了几天,老师是在无意中才从家长那里知道。孩子们只是回家后在闲谈时,顺便告诉家长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件事情,就是应该由他们自己这样解决。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可是,我们成人是这样看吗?出现了这种事情,我们会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吗?会相信他们能解决好吗?如果不是,孩子们不会处理问题原因,不就找到了吗?

**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孩子从小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但是怎样让孩子学会竞争和合作呢?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的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比较差,有一个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长悄悄地告诉他,要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多2分的那个倒数第二名的同学比赛。孩子想了想,觉得自己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于是暗暗开始了一场较量。由于他自觉努力,当然是首战告捷。在孩子取胜之后,家长再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的一轮的竞争。

在班集体里,有时大家也要竞选班干部,家长这时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参与竞争,帮助他准备竞选演说,和他交谈、讨论,如果竞选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自己究竟怎么办?从小就学习这一类的竞争的观念和本领。

还有位家长,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就支持她去一些大公司应征,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真正要去工作(即使录取了,由于还要在大学完成学业,也无法报到应聘)而是为了及早进行一次具有竞争性的实战演习。

有一次,她在应征时,居然也被选中了。这时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见招聘单位的总经理,在她向总经理说明真实情况之后,表示自己还要上学,无法应聘。开始总经理非常生气,但是最后还是表示希望她能克服困难来工作。耐不住总经理的热情邀请,她只好边学习,边工作了一段时间……

由于她在学生时代,就多次进行了应聘的演习,所以在她刚刚毕业之后,就在激烈的应聘竞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取得了占绝对优势的胜利。

但是,我们在中小学生中,更多地是要教育他们友好的竞争,要学会合作,学好本领,准备将来在全世界去和各国竞争。

现在,在学生中,有的人对竞争的理解不正确,甚至把坑、蒙、拐、骗端了出来。

例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夕,把别人的复习笔记,教科书偷了出来;有的同学故意把别人的考试卷子的分数改变,以达到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

再例如,有一个重点中学,学生们当中,有的就不能正确对待友好的竞争,所以他们之间平时总是互相制造假象,以达到迷惑对方的目的,使别人放松努力,成绩下降,使自己的考试成绩,能相对地站到前列。

于是,他们在学校时,故意让别人看到自己一天到晚总是玩,学习一点也不努力。可是回家以后,一个个都是“玩命地学”。但是他们又怕别人识破,就故意地在第二天到学校之后,大谈昨日的电视节目,说明回到家里,自己也是不断看电视,大玩特玩。可是他们又没看电视,怎么谈呢?为了谈得和真的看过一样,就偷偷地把电视报仔细翻阅。……而这一切挖空心思的努力,都是为了在竞争中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友好竞赛。

**9、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真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而如果从来不给他选择的权力,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家长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是很值得的。如有一次带她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她看看各种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

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家长去作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

如果把权力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但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有一个学校的总辅导员,就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观点,发动了全体少先队员,人人做主人,把假日小队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这位总辅导员聪明地把八个权力交给了队员:

1,队名自己起;

2,队旗自己设计;

3,队计划自己订;

4,队活动自己搞;

5,辅导员自己请;

6,值日小队长轮流当;

7,小队记录自己记;

8,队活动总结自己写。

孩子们有了这些权力,就认真地当起了小主人,积极性空前高涨。小队日由原来的平均一月一次,增加到一星期一次。有一个小队,竟然在一个学期活动了20次。

他们独立起的小队名字,自己设计的小队旗,居然没有重样的。小队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一个小队的活动内容是“观蚂蚁大战”。这个内容,一般说来,成人是不可能想到的,但是它却十分吸引孩子,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蚂蚁是用触角转达信息……

还有一个小队,竟然组织了一个叫做“男孩旋风”的热线电话。他们自己印制了小名片,热情地向别人自荐:你们谁有了困难,就来找我们“旋风男孩”。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男孩啊!他们自己选择了一件完全为了别人着想的事情,同时,可以预测,他们很可能也选择了自己大有作为的一生。

孩子们在使用自己的权力的时侯,由于缺少经验,也有选择不够恰当的情况。比如,有个男生小队,开始给自己小队起的名字叫“五虎四狼小队”,因为他们认为虎狼都是世界上非常凶猛的野兽。对于这个不恰当的名字,总辅导员并不去干涉,仍然把权力留给孩子们。总辅导员只是委婉地说:狼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动物?你们去讨论讨论。最后,经过讨论,全体一致同意改为“猛虎小队”。

总辅导员认为,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他们独立完成的。正象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刚刚能用碗吃饭,就想自己独立地用勺吃。也许他会弄得满桌子,甚至满脸都是饭菜,也许他只送入口中一小口饭,但是可贵的是这一口饭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如果怕他弄脏了衣服,怕他吃不饱,而不让他用勺自己吃,那他肯定迟迟不会用勺自己吃。现在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让队员们学着自己“用勺吃饭”。

看来,孩子们现在能学习使用权力,正是为将来为国家正确地使用权力,为人民进行选择,提前在做的有益的准备。

**10、给孩子有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也不是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而缺少引导的地方,孩子的创造性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破坏性。

在一次家庭教育研究会上,有位家长伤心地提出他的孩子有一个大缺点,请大家帮助解决:这个孩子太爱偷偷拆东西,拆坏了计算器,拆坏了电动玩具,又拆坏了收音机,现在除了电视机,几乎都拆到了……

专家们经过分析,初步认为这个现象说明,在孩子的身上,也许不是一个大缺点,相反可能是一个大优点呢。

于是,大家把孩子请来,亲自询问,弄出个究竟。

大家问:孩子,你是不是拆开过好几个玩具,计算器,收音机……?

孩子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拆坏了。

大家问:你为什么要拆呢?

孩子眼里仿佛放射着光芒,兴奋地说:我想看看那个收音机里面的小人,它怎么唱的那么好?计算器里的小人为什么那么聪明?

大家又问:为什么要偷偷地拆呢?

孩子看了看父亲,低声说:爸爸不让我打开看,说是让他看见我打开就要打我。

有人笑着问:你拆坏了,就不怕挨打?

孩子也笑了:拆的时侯,我想一会准能装上,……可是,后来怎么也装不上了。

通过一问一答,情况清楚了,专家和家长得出了一致结论:因为这个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乐于动手和敢于动手的优点,但是由于能力限制,所以有的拆了之后再也装不上了。又由于家长对这种优点不理解,常常制止,他只好把他的“科学研究”转入“地下”了。

于是,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专家们建议,家长今后要多给孩子出些题目,让他去创造,帮助他成功,即使有的地方失败了,也要鼓励他成功的地方,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

有一位家长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孩子特别爱玩泥,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没出息,只要发现他在玩泥就严厉制止,可后来发现孩子偷偷玩泥,主要是捏泥人,而且捏得活龙活现……于是家长就干脆亲自推了两车黄泥,堆在门口,对孩子说:你要想捏就好好捏,这叫泥塑,好好练,要动动脑筋,出点自己的新点子……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泥人是越捏越好,在初中毕业时,捏出了各有特色的《水浒传》中的108将,一个个栩栩如生,并以此成绩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有的题目,并不是事先想好的,而是在事情的进程中,及时发现,提交给孩子去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如,有一位家长,在暑假里,和孩子订计划要制作一个玩具电影机,虽说是玩具电影机,也是能让“小银幕”上的人物活动起来。

开始,制作进行的还算顺利。用一个罐头盒做机房,把舰船模型上的微型电动机,拿来当电影机的“动力源”,用小纸片精心地画出一个一个的画面,装在齿轮上,………

一切都准备好了,装上电池,小电动机也开始转动了。但是,问题出现了,电动机怎么也带动不好小齿轮,不是小皮带太紧,勒得齿轮转动不起来,就是小皮带太松,动不动就脱落下来。左试右试,还是不灵,孩子渐渐有些泄气了,皱起眉头,发起楞来。这时家长适时地提出一个建议,把局面就改变了。

家长是这么说的:孩子,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如何让齿轮转动起来,是咱们小制作的最后一个堡垒。比一比,看谁能先攻下这个堡垒?

题目出来了,它吸引着孩子反复思考,从多种角度试验,一次次失败,似乎把孩子锻炼得更坚强了,折磨得更聪明了。

终于,经过一个星期,孩子用一节“气迷芯”把小电动机的轴和小齿轮的轴套接在一起,小电机巧妙地带动了小齿轮,电影能演出了。

这个过程,有喜悦,有焦急,有创造性的激发,更重要是一种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可贵地出现了。

有的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时就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后,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的内容编舞蹈,再在学生们编出的舞蹈中,选出优秀的,请大家欣赏。

还有的学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一面墙,让学生在上面,尽情地画啊,写啊。老师和同学们经常去欣赏,发现有特色的作品,还要用照相保留下来,以资鼓励。

有的家长,也有类似的做法,或出个题目,让孩子去编舞;或是开辟一面墙,专门布置孩子的作品。都是利用一切条件,设法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创造精神。

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只是有利于发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的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歇,自己大步往前走。

二、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八种途径

根据广大家长的实践,采取上述的十个方法,培养孩子的优良的心理品质,还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有以下8种可试行的途径,提供给家长参考。

**1、发现**

(1)要及时发现孩子萌芽状态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如一年级小同学突然提出家长不要送他上学了,虽然这时他考虑得还不周到,但是这里有可贵的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2)要鉴别良莠相混的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如孩子有时和大人顶嘴,就是独立见解和不懂礼貌混在一起,我们就要善于把独立见解从不礼貌的表现中发现出来。

**2、保护**

(1)首先支持和鼓励就是一种保护。如孩子主动要刷碗,但摔了碗时,家长首先要鼓励他这种自主精神,同时再教他一些有效的方法。

(2)“优化环境”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保护。如祖辈老人溺爱孙儿,过度的保护,过度的满足,这都会使得孩子丧失自主性。做父母的就要善于启发老人认识到,真正爱孩子,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孩子自立和自我教育,而不能溺爱。这就保护了孩子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引导**

(1)有意设置条件,引向需要的发展的方向。如想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有骄傲的缺点,就安排他去总结全班每一个同学的优点,总结之后,很自然地就会感到自己的不足。

(2)提出要求。教育者正确地向孩子提出要求,也是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和能力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学生举手发言,常常是和别人雷同。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不重复别人的看法。

**4、锻炼**

(1)重复巩固。自我教育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能力。学生能主动发言了,还不够,要启发他多次发言,纠正不足,丰富他的体验,巩固收获,做到经常发言,最终形成能力。孩子学会了擦皮鞋,就要及时安排他定期为全家擦皮鞋,以巩固他的习惯和能力。

(2)深入提高。从深度上也要帮助孩子发展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如要善于引导孩子,从首先做到敢于发言,突破这一关后,再做到积极发言,又突破后,再做到创新发言。

**5、矫正**

(1)端正动机。如有时孩子具备了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统领他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动机、目的并不正确,就会形成一种破坏性的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如有的孩子为了虚荣心,自己去改考试卷子的分数,对于这种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教育者就要及时从端正动机入手。

(2)去伪存真。孩子有时表面看问题,如追求化装打扮,以为这叫做美。这时教育者不应全面否定,而是透过这表面的假象,理解孩子主动追求美的正确愿望,然后引导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6、训练**

(1)因人而异。如经常受到宠爱的孩子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就要有计划地让他学会并练习系鞋带,整理书包,这就是一种训练。

(2)结合日常工作。如教师常用的“给一个圆,让学生加画,画成许多新的图象”,来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好方法;有的孩子为了锻炼毅力、注意力,坚持静坐十分钟,也是一种训练。

**7、榜样**

(1)成人的榜样。如果教师、家长事事只是等上级布置,处处只能按常规办事,表现出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见解,对自己没有要求,在他们身边的孩子,往往也缺乏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2)同龄人的榜样。近在本班的同学或远在边疆,甚至在国外的同龄孩子,只要是在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突出的,就应及时介绍。如向一年级同学介绍国内外6岁孩子自己出版图画、故事书籍的例子,以开阔眼界,打破他们在成人影响下形成的狭隘保守的思维模式。

**8、信息**

(1)经常介绍在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先进事迹和人物。如历史上敢想敢干的人物事迹,山区自力更生的事例,9岁的孩子从坏人手中逃走,13岁的女孩成为优秀的飞行员,准备飞往金星等等事例,家长应该经常向孩子介绍。

(2)帮助孩子领略丰富的世界文化背景。原始社会时人们依赖大自然生活,发展到现在逐渐征服了大自然。人类的发展处处表现出主体性的深化。介绍世界文化,不论是中国的长城,还是埃及的金字塔,其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类主体精神的信息。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收集所方面的资料。

导语:懂得表扬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便会对这个家失去归属感,所以,家长们,不要吝啬你们的鼓励,表扬下孩子吧。

每一位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父母们对孩子的赞美和溢美之词也特别多,但大家想过没有,用赞扬和表扬来引导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呢?

用赞扬和表扬来引导孩子,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原理。赞扬和表扬,可以让孩子获得愉快、自豪、满足,有利于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又催生争取更好成绩、获得更多赞扬和表扬的欲望和动力。但对家长来说,却需要学会赞扬和表扬孩子的方法。

首先,不要抽象地、绝对地、无条件地赞扬和表扬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乖孩子,你是最聪明的!”“儿子,你是最棒的!”对女孩说:“宝贝,你是最漂亮的!”等等,这些语言就是抽象地、绝对地、无条件的赞扬和表扬。在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归因分析,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把原因归因于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天然原因、外界力量的,称为情境归因;把原因归因于自己的,如自己的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称为意向归因。情境归因是客观的,他主观上不做努力,不做改变,他就是那样的;意向归因是主观的,只要他主观上努力去改变,结果就一定会发生改变。所以,当家长表扬孩子天生就美丽、天生就聪明的时候,孩子就产生了一种情景归因,以为自己真的是那样,而不是努力改变自己。其实这是家长在欺骗孩子,这种欺骗后果是严重的。在这样的表扬下,孩子会觉得,自己生来就是最聪明的、最棒的,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怎么做,都应当得到赞扬和表扬,当孩子后来发现别人比自己做得更好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女孩呢,则觉得自己是天生丽质,谁也比不上,应当随时随地得到赞美,如果发现有别人比自己长得好看,心里就不舒服,产生忌妒和痛苦的情绪。所以,不要抽象地、绝对地、无条件地赞扬和表扬孩子。

其次,与第一点相反,我们要具体地、和孩子的主观努力相联系地来表扬孩子。这就是运用归因分析中的意向归因来引导孩子。比如,我们不说孩子长得漂亮,而是当孩子洗干净了自己的脸和手的时候,衣服穿得很整洁的时候,表扬孩子:“这样才漂亮嘛,这样才精神嘛!”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他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在他人眼中有美好的形象,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当孩子做对了他原来不会的数学题,作文比原来写得更好,学会了做某种家务事,参加了某项公益活动,这些都应当得到家长的表扬,而且家长要表扬得很具体。这种具体的表扬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动机进行肯定,对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表示欣赏,对孩子做好这件事情的方法进行总结,对孩子取得的成果赋予意义。这样就便于孩子以后举一反三,做得越来越好。

学会具体地表扬孩子,对家长也有更高的要求,你要能看出孩子做了那些努力,在那些方面突破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激发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比如孩子写了一篇作文,你不能简单地说:“写的不错,以后多写”等等。这样的话,孩子以后会越来越不愿意写作文,即使写了也不愿意给你看。你要仔细阅读孩子的作文,体会他的用意和用心,具体地跟孩子说:“我欣赏你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我觉得你用来描写自己的感受的那一段文字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有吸引力”等等。这样孩子才会乐此不疲地继续写下去,而且和你交流。

最后,知道了两种表扬的不同效果后,家长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设计恰当的事件和环境,创造具体地表扬孩子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事件和情境的难度不要高于孩子的能力太多,应当是一个他跳起来就能摘到的苹果。否则孩子老是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心和兴趣。比如学下棋,要让孩子先赢几盘,熟悉规则以后,就可以让他输几盘,孩子一定有些不服气,这时家长就可以讲一讲下棋的思维,比如不能只顾自己的棋,要分析对方的棋为什么走到哪儿,从前后左右几个方位看,它下一步可能走向哪里,要从相互的关系来确定自己的棋该走向那里。当孩子动了脑筋来走棋,家长又可以故意输一点,这样就可以表扬孩子脑筋动得好,把棋下赢了。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明白凡事要做好,都要会动脑筋的道理。

用具体的表扬来引导孩子进步,有时候取决于家长的胸怀和看问题的角度。有时候,看起来是孩子做了错事,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在这件错事上反映出的闪光点,依然可以给孩子表扬,而且这种表扬往往更有力量。

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办育才学校,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陶行知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他找周围的同学了解了一下情况后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两颗糖,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大家看,一个大教育家就是这样善于发现和抓住表扬孩子的机会,甚至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不放过!

导语:家长们一直在困惑怎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看看下面这位老师的观点吧,让孩子参与决策,从小培养他的责任感。

张中行先生退休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他在语文和教育方面造诣很深。有一次,一位教师问他,教学的最高水平是什么?他回答了两个字:“不教。”

张先生所言,是强调老师的教学如果要真的成功,一定要引导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比如语文教学,老师再讲多少字词句,都抵不上学生自己爱读书。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家教的一个精髓,同样是“不教”,就是让孩子学会自主,自己去寻找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做,自己去管理、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自己去计划、安排学习的项目和时间,自己去设想、规划未来的人生和发展的方向。

一位朋友,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为避免两姊妹对外、对内产生攀比心理,每次给她们买衣服、鞋子等物品时,都会事先对孩子们说,因为妈妈要养你们两个宝贝,比别人家负担重一些,所以衣服、鞋子只能买多少钱以内的,在这个范围内,款式、颜色你们可以自己选,妈妈的意见也仅供你们参考。久而久之,两姊妹养成了习惯,买东西相互协调、谦让,所买的东西既符合自己的个性,又考虑到了妈妈的支付能力。

当然,在“一胎化”国情下,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多子女带来的家教便利,但做父母的同样有很多办法从小对孩子进行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教育。

比如从小带孩子进超市买菜、买水果等,给孩子讲不同的蔬菜有哪些不一样的营养功能,不同的水果味道和口感有什么区别,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天吃什么蔬菜、水果,明天又吃什么蔬菜、水果。在没什么大碍的情况下,家长不妨就按孩子的选择来购买,孩子保证吃得香、不挑食。

在购买衣服、鞋子等物品时,就可以向那位双胞胎女儿的妈妈学习,给定一两个限制条件,让孩子自己选择另外一些条件,最后综合起来,共同决策或让孩子自己决策。还可以和孩子玩复杂一些的游戏,比如一定的预算限制下,要么买衣服,要么买鞋,要么买图书加看电影,要么买玩具加某种点心,让孩子明白好东西之间也有相互替代的关系,不能样样占齐,应该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需要的东西。

现在中国城市里的家长,绝大多数都会让孩子在小时候学一两种艺术,这大概是世界最盲目、最无效的家教投资,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后来都没有学出来,连成为业余爱好的水平都没达到。个中原因,除了对孩子的兴趣点挖掘不够以外,也与家长没有让孩子在学艺的过程中参与选择有关。比较好的做法是,家长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先了解、体会一些艺术种类的表演及训练特点,让孩子在愿不愿学、愿学学什么这两个问题上自己作出选择。这样,当孩子真的学习了某一种艺术,他会比较自觉地投入到相应的训练中,“勤学苦练”这类老生常谈的道理,即使不说,孩子也自然会明白。

让孩子学会选择,参与决策,从小事到大事,都可以;不光孩子自己的事可以,全家的事也可以。比如外出就餐,可以教孩子点菜,让孩子学会通过每人的消费额、饭菜的数量、口味、就餐环境等不同的指标,来综合决定就餐的地点及如何点菜。在自己下厨越来越少的今天和今后,学会点菜其实也是重要的生活能力。又比如暑假旅游,也可以让孩子选择,让孩子比较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看点及环境有何不同,所花时间及所费金钱有何不同,也可以让孩子选择如果不旅游,把本计划用于旅游的时间和金钱拿来做点别的什么可不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不光学到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知识,也明白凡事都有代价,自己付出代价的事情一定要做好,做到物有所值、行有所获。

让孩子参与决策,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再配合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选择的事情,就更为有效。家长朋友们不放一试。

进入高三后,家长就真正进入了艰难的陪考历程,高三家长应该如何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呢?高三复习的时间表您可以参照“高三学生全年复习时间规划表”。在里面,我们清晰的标注了几个关键的时期、考生的状态,以及任务等等。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家长为了更好的助孩子一臂之力,现阶段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做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陪同孩子、紧跟高考的脚步。今天咱们就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解老师:

沟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家长要和老师进行沟通,一定要先了解老师。例如,孩子的班主任是谁、每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是谁?是年轻老师、还是年长老师?他们是什么性格、教课方式是什么样的?一周都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有时间和家长交流?老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等等问题。同时也要了解孩子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例如,孩子是否喜欢老师?老师的讲课风格孩子能不能接受等等。家长了解这些事情,取得和老师交流的基础,双方才能就孩子的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必要的时候可以亲自拜访一下各位老师,双方有个印象,不但是尊重老师,也利于家长以后与老师的沟通。

追踪老师:

老师虽然很忙但还是可以联系到的,不要怕忙而不沟通。家长要经常与老师“互通情报”,比如:学生的成绩变化、情绪波动、是否专心学习、周围都是什么样的伙伴、身体情况、出勤情况等等。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孩子在家的表现,甚至家中最近家人工作变动、搬迁、感情、生病等都可以和老师沟通。老师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重点观察这个学生的点滴变化,包括进步、退步情况,及早表扬和提醒,能最快速的稳定孩子的情绪。

有的家长怕老师忙,不好意思找老师,经常被动地等老师来找自己。事实上,等到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往往是孩子出了问题,这样家长、孩子、老师都太被动了,对于解决问题很不利。现在科技发达,和老师的沟通方式很多,手机、短信、论坛、qq群、校信通、家长会等等。咱们家长主动点儿,只要把握好时间和谈话内容,不会给老师添麻烦,家长与班主任“合力一处”,一定会帮助孩子不断进步!

沟通焦点:

当爸妈的切记,对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个客观的了解。与其每次主观的跟班主任诉苦,不如将孩子的情况客观反应给班主任,我们说的客观应该既说缺点,也该说说优点。如果一个孩子在自己父母眼里没有一点优点,建议家长先从自身找问题。班主任客观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才能正确地给出判断,为家长孩子当好教育参谋。有些家长会主动找老师沟通、交流,就只是诉苦,责怪孩子不听话、自己怎么辛苦,向老师的告孩子的状。这种沟通可以说是没有用的,如果家长能够转换换位思考,对高考、孩子、班主任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沟通效果。

请家长特别注意高三第一次家长会: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任务、班主任有何要求、以及各位老师的联系方式,这些在家长会上都会有详尽的解释。家长会后您再顺便花点时间观察一下孩子的学习环境,回家也好与孩子沟通。建议家长,和老师面谈的时候,先梳理清楚谈什么问题,开门见山,针对问题提出想法,听老师意见。如果事情不大可以打电话,不太紧急的事情还可以给班主任发电子邮件或通过飞信交流。

在高三这一年,孩子要加劲的学习和复习,所以跟高考相关的各种信息最好能“了如指掌”。网上包含大量的有关高考的信息:比如全国各高校的招生章程、参加高考每一位学生的真实分数和位次、如何填报志愿等等。官方的数据可以让家长清晰的看到自己学校每一位学哥学姐的高考实际分数。有了这些,您再通过老师解了孩子在学校的位置,对于孩子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心里就有了一定的准备。

完善沟通

与班主任沟通不是嘴上说说就了事的,而是让班主任了解了家长的想法,家长和老师要配合起来,针对自己的孩子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毕竟沟通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有所进步和提高。家长只有把沟通结果落实好,目的才会达到。不少家长在与老师沟通后,没能落实沟通的结果不说,甚至起了反作用。比如说,有的家长在老师那里听到孩子某个地方做的不妥或成绩下降,回到家里,对着孩子就是一顿训斥,引起孩子的反感。最终,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产生怨父母、恨老师的心理,产生原来“爸妈和老师联合起来对付我哦……”的想法。消极情绪一旦产生,有可能演变成抵触情绪,于是可能为一些问题埋下隐患。因此,沟通一定要是完善的,有落实的。

最后要提醒的是,家长和老师沟通之后的“落实”,肯定是双方的,孩子能有变化,家长能有收获!既要求孩子做好,家长也要努力去学习寻找和孩子的沟通焦点,搭建沟通的桥梁,这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会继续探讨。

导语:现在的父母,总是在意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读完下面整个故事,你会有什么感想呢?

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于是,父母和老师强制她放下奔跑,终生学习游泳。

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能学会。她十分疑惑,也非常痛苦。

猫头鹰说:“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应该让她有一个发挥奔跑特长的时空。”

看来,世界上还是有智者。

【读后感】

1、看看我们四周,都在遵循着一条不成文的定律:让人们努力改正弱点。教育制度的设计,也完全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特长。

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人人都这样想:只要改正缺点,就会变得更好。

可悲的是,这种推断是完全错误的。只注意改正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缺点,而不重视发挥它的优点,只能造就一个平常的人或平庸的公司。(心悦)

2、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材施教自然歌。取长补短别刻意,扬长避短乐呵呵。——读罢故事,留评:“取长补短”与“扬长避短”,还是让兔子奔跑吧!哈哈!

重温故事,想到了: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老师;顺其自然,辅之自然,永远是最大的教育法。对事物的发展,不可以刻意造作,也不可以袖手旁观……

家长学堂:揭秘让孩子爱上你的九个秘诀

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

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第二个秘诀:和孩子密切相处

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第三个秘诀: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不舒服,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第七个秘诀: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第八个秘诀: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这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例

发布时间:2012-04-01

报名登记

为了能及时与您联系,请留下正确信息!

  • 姓名:*
  • 手机:*
  • 需求:*
  • 验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培训学校
  1. [北京]北京启宣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2. [北京]投融联盟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3. [北京]北京上鼑卓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 [北京]北京视听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5. [北京]北京鸿诚国际教育训练机构
  6. [北京]北京融金智略银行培训中心
  7. [北京]华清润泽(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8. [北京]北京纵横信诺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9. [北京]北京世纪天恩项目管理培训中心
  10. [北京]北京连城国际顾问有限公司
培训课程
  1. [北京] 风险管理
  2. [北京] 产业战略
  3. [北京] 工程实战
  4. [北京] 现场急救
  5. [北京] 企业讲师
  6. [北京] 报表分析
  7. [北京] 企业战略
  8. [北京] 经理培育
  9. [北京] 项目管理
  10. [北京] 行为规范